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其月、日兩九相重,故稱“重九”;又因《易經》中“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這是一個承載著悠久歷史、豐富習俗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節日,如今更被賦予了“老年節”的新時代意義。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漢代時,重陽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并出現了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等求壽避禍的習俗。唐代則正式將重陽節定為官方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關于重陽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東漢時,汝河一帶瘟魔肆虐,青年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故。他歷盡艱險拜仙學藝,終在九月初九前夕學成歸鄉。


仙人告知他,需讓鄉親們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避禍。次日,桓景依計而行,成功斬殺瘟魔。自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災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陽節,自起源之初便與“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緊密相連,其核心精神歷經千年傳承,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中華民族表達對長者尊崇與關愛的獨特文化符號。

“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寓意。雙九重合,寄托著人們對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因此,重陽節自然成為向長者表達敬愛和祝福的日子。



古代社會,長者代表著經驗、智慧和家族的根基。重陽節的活動,如登高“辭青”(告別青春)、佩戴茱萸辟邪,本質上都是為了祈求長者健康長壽,表達對長輩養育之恩的感激。

2012年,中國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將傳統節日與現代尊老敬老的美德相結合。這使得重陽節的文化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鞏固,成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愛老年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契機。



重陽節的孝文化,是一條綿延千年的情感紐帶。它從對數字“九”的原始崇拜出發,通過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將子女對長輩的感恩與祈愿表達得淋漓盡致。



DOUBLE NINTH FESTIVAL

這是重陽節最標志性的習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此時與家人朋友一同攀登高山、高塔,既能強身健體、陶冶情操,也契合了“登高避禍”、“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茱萸是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可入藥驅蟲。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香囊或插在頭上,可以驅邪避災,抵御初寒,因此茱萸也被稱為“辟邪翁”。



菊花被譽為“延壽客”,是長壽的象征。重陽時節,正是菊花盛放之時。賞菊、詠菊是文人雅士的樂事。而飲菊花酒,則是由菊花與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時傳說有明目、延年的功效。

“糕”與“高”同音,吃重陽糕寓意“百事俱高”,是登高吃糕的又一重吉祥含義。重陽糕制作精美,沒有固定制法,通常以米粉蒸制,上面點綴棗子、栗子、杏仁等果脯,香甜可口。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92007),使用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請自行替換
藝術字“重陽節”來源于筆格素材(ID:769612)
頭圖元素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