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課堂的“加油站”,也是教師成長的“充電樁”。近期,我校以“解決教學真問題、提升課堂實效性”為核心,推開系列教研活動,用小而實的探索,讓教研從“紙上談”變成“課堂干”。

以往教研多是“定好主題聊一聊”,現在我們先做“問題調研”。各教研組通過“教師問卷+學生訪談+課堂觀察”三重渠道收問題:語文組發現“學生作文沒素材”,數學組遇到“應用題理解難”,英語組困惑“早讀效率低”,確保教研不繞遠路。
每個問題都配具體課堂案例。比如數學組拿出“學生解應用題時漏條件”的課堂片段,老師們一起分析:是題干太長?還是數量關系沒講透?最后找到“關鍵——沒教學生‘圈畫關鍵詞’的方法”,讓問題不再停留在表面。
針對“作文沒素材”,語文組制定“每日5分鐘素材分享”方案,先在兩個班試點:學生輪流講生活小事,老師當場點撥寫作角度。兩周后,試點班作文素材豐富度提升明顯,再在全年級推廣。



教研是課堂的“加油站”,也是教師成長的“充電樁”。近期,我校以“解決教學真問題、提升課堂實效性”為核心,推開系列教研活動,用小而實的探索,讓教研從“紙上談”變成“課堂干”。
初一年級和初三年級語文組結對教研,聚焦“文言文學習”:初三老師分享“中考高頻考點與答題技巧”,初一老師結合“新生文言文基礎”,一起設計“從‘讀通句’到‘懂主旨’再到‘會答題’”的三年進階計劃,避免低年級“盲目教”。
歷史組和美術組搞起“跨界教研”,一起設計“古代器物里的歷史”課:歷史老師講青銅器背后的商周文化,美術老師帶學生畫器物紋樣,還讓學生給紋樣“寫歷史故事”,讓歷史課多了“動手味”,美術課多了“文化味”。
針對新教師“教研不知從哪入手”,我們搭了“新老教師結對”機制:老教師帶新教師一起聽課、析課,比如英語組老教師教新教師“怎么設計早讀任務單”,新教師也分享“用短視頻帶學生記單詞”的新方法,互相補臺。




每個教研方案先找1-2個班“試跑”。物理組針對“電路實驗難懂”設計“分組動手做”方案,試點后發現“學生連電路時容易接反”,立刻調整——加了“電路連接步驟圖”,再試時學生正確率從65%升到88%。

我們把好用的教研成果整理成“小手冊”:里面有“作文素材積累法”“應用題解題步驟”“早讀任務設計模板”等15個實用方法,打印給每個老師,讓單個組的經驗變成全校的“工具包”。

現在教研成果不是“存起來”,而是“用起來”:數學課上,老師帶著學生“圈畫應用題關鍵詞”;早讀課上,英語老師用“任務單”引導朗讀,讓教研的效果每天都能在課堂里看見。

排版:135編輯器素材:135編輯器
文字:來源135AI寫作僅作占位,請自行替換
頭圖:本人繪制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 ID:55879
使用請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