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青春里的聲與光——大學生新媒體成長行

作者:梁彧寧
主辦方: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
活動名稱:2025年數字技能應用大賽—第三屆新媒體技能應用賽(公眾號賽道)

聲 與 光
數字青春里的
大學生新媒體成長行
MEDIA
new media time
引言




新媒體吹開傳統課堂的窗,把實訓場、文化場館裝進掌心,也悄悄滲進生活。我們在這份便利與偶爾的迷茫里,慢慢摸索數字與青春的相處之道。


PART.01

云課堂里的知識重構:

            從課本到時空的跨越


傳統課堂的圍墻正在新媒體浪潮中消融。學子們早已習慣打開專屬的數字學習平臺,調取來自行業一線的實操資源 ——既能觀看企業資深導師錄制的全流程教學視頻,獲取真實的行業數據,還能跟著完整的業務邏輯復盤關鍵環節;戴上 VR 設備時,更能 “走進” 以往難以觸及的場景,或是見證歷史長河里的繁華景象,或是觸摸專業領域的核心結構,甚至在虛擬情境中完成針對性的實踐任務。

但便利背后藏著隱憂。有研究顯示,75% 的學生依賴網絡獲取學術信息,卻有近半數人坦言 “論文引用時難辨信息真偽”。就像有人用在線平臺協作完成課程報告效率倍增,也有人對著海量資料陷入 “收集即學會” 的自我安慰。新媒體重構了學習方式,卻也考驗著我們的信息篩選能力。





PART.02

生活褶皺里的數字溫度:

            直播助農與時間突圍

新媒體早已滲透進青春的每一處褶皺。國際商務系的師生們不會忘記,在侯氏果品的助農直播里,他們用鏡頭讓廟嶺溝的紅銀杏走出大山,彈幕里的 “下單支持” 與枝頭的果實同樣滾燙。校園微信矩陣推送的選課通知、圖書館預約提醒,更讓數字服務有了煙火氣。

但指尖的便捷也可能變成時間的陷阱。武漢科技大學的一份調研顯示,22 名參與心理輔導的學生中,多數人日均刷手機超 6 小時,“時間像被偷走一樣” 成為共同感嘆。好在他們用 “24 小時時間分配圖” 看清了生活被擠占的真相,用正念冥想找回專注,甚至組建互助小組對抗沉迷 —— 青春的成長,本就是在失衡中尋找平衡。



PART.03

流量浪潮中的價值錨點:

          從 “網紅夢” 到 “發聲者”


當 9 成大學生每周刷校園名人視頻超 3 小時,價值觀的塑造場域早已轉移到屏幕之上。上海師大的學子們發現,與其被動受影響,不如主動做 “正能量發聲人”。他們開發的 “我要當網紅” 測試游戲,讓同學在模擬場景中學會甄別負面言論,更通過 “微笑課程” 掌握了用新媒體傳遞溫度的技能。

河北對外經貿職院的網絡文化節上,微視頻里的紅色故事、動漫中的家國情懷,經校園新媒體矩陣傳播后,成了比說教更動人的思政課。這些故事印證著:新媒體不是價值觀的 “傳聲筒”,而是青春立場的 “擴音器”,年輕的心終究會在正向表達中找到價值錨點。


PART.04

喧囂中的清醒之道:

          在數字浪潮里穩舵前行

新媒體的饋贈從來都帶著考題。信息過載讓人迷失方向,網絡詐騙暗藏陷阱,注意力碎片化消磨著深度思考能力。但青春的智慧,正在于直面挑戰時的成長。

河北對外經貿職院的網絡安全講座上,專家拆解的詐騙手法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武漢科大的同學們用 “睡前鎖手機”“紙質書替代刷視頻” 的小約定,在自律中收獲自由;上海師大的 “1234 培育體系”,則為想做校園博主的青年指明了正向路徑。這些努力告訴我們:媒介素養從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在探索中習得的生存智慧。



·



● 新媒體讓知識掙脫時空束縛,抽象文字有了溫度,學習從被動變主動。
·


云課堂助農正能量發聲數字青春分享技巧虛擬試驗破局調整專注第一信息篩選VR輕松紅色文化信息真偽價值錨點服務互助

文字編輯 - 梁彧寧

圖片來源 - 網絡

圖文編輯 - 梁彧寧

END


投票活動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掃碼咨詢客服
分享到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青草大香_国产午夜精品8MAV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高清无码男人的天堂